房产业进入转型关键期 将加大政策性住房
1980-1990年我国学习国外的产业化、工业化建造经验,在建筑体系化编制、住宅部品化、模数尺寸协调、内装部品集成、厨卫定型设计、功能设计理论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,为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1994年前后在建设部几位部长和科技司、房地产司的倡导下,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全面规划,编制发展计划。1996年颁布《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》,选择10个(省)市进行住宅产业化试点。
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》(国办发[1999]72号)文件,作为纲领性文件从完善集成化建筑体系、部品规格标准系列建设,实施性能评价、加强质量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,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、主要目标、工作重点和阶段实施要求,使我国住宅产业化政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,住宅产业化再次迎来发展的绝佳契机。令人遗憾的是,住宅产业化发展计划始终未能形成,标准化、部品化、集成化、内装化,房地产的建设始终在低水平重复,至今建筑业始终未能摆脱“粗放式”的生产模式。
回顾住宅产业化历史发展,开彦认为,导致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缓慢重要原因有三:一是对住宅产业化的概念认识不清,很多人把工业化等同于产业化,以为实现了pc,就实现了产业化。住宅产业化是一种与生产方式相关的产业链,强调的是生产的全过程。日本的产业化过程有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。工业化只是施工工艺,除pc工艺外,现浇模板,钢结构,砌块,木结构等均为工业化施工工法。近来发展的内装工业化的集成工艺,模块工艺,定制装配工艺也都是工业化的施工工法。产业化是产业链,是代表建筑业的整体生产水平,是否达到了标准化设计、流水线生产、社会化供应、集成化机械施工,建设项目是否达到工期短,成本低,质量高,低减排等标志性目标。个个都是生态绿色节能建筑,个个都是品质高,健康,舒适、方便,安全的建筑。
二是工作推进的重点不明。较长一段时间以来,我国的住宅建设发展,只侧重于实现结构体系的进步,而忽视了内装部品的发展,忽视了精装修成品房的交付,粗制滥造普遍存在。大量毛坯房存在不注重居住功能、居住健康、居住舒适性的需要,大多存在着跑冒滴漏现象,居民自行装修已经普遍的成为社会问题,到了非要改革的地步。内装工业化、标准化对推进整个行业产业化具有更加现实和普遍的意义。
三是我国住宅产业链部品种类繁多,急需理顺,规格化、系列化、目录化发展与行业整合,应由政府部门牵头,并在全行业开展“优良部品评选制度”。但是,至今尚无相应的举措和行动纲领。
在日本,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便制定有序的产业化发展步骤,建立了各种工业化建筑体系,在优良部品建设方面独树一帜,在质量、种类、功能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。
当前,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正在进入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,国家正在加大供应政策性住房和大量新城镇建设,这将是工业化住宅快速发展的最佳切入点。开彦希望,“空中造楼机”的现浇工业化建造技术的推广,纠正单一推广pc工艺偏向,真正推动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,推动部品产业链的形成,逐步赶上世界资源、品质、高效技术进步的潮流。
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面,中国可以说是“前有强敌,后有追兵”。新一轮制造业革命才开始不久,我们期待工业化智能建造新技术“空中造楼机”的面世,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。